慶應義塾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對於沒有配戴助聽器經驗的55歲以上的聽障人士來說,平均聽力閾值與認知功能測試結果呈負相關,平均聽力閾值38.75 dBHL是失智風險的顯著臨界值。
據悉,聽力損失是中年失智症最大的可預防風險因素,2019年制定的《失智症政策促進原則》也將聽力損失定位為失智症的風險因素,這對於評估預防干預措施和治療效果特別有用。然而,到目前為止還不清楚需要達到什麼程度的聽力損失才可以開始使用助聽器治療作為預防失智症的一種方式。
本研究では、2022年9月から2023年9月までに慶應義塾大学病院耳鼻咽喉科・頭頸部外科外来を受診した55歳以上の患者を対象に、両耳の4周波数(500、1000、2000、3000Hz)の平均聴力閾値が25dBHLを超えた難聴者を、補聴器の装用経験がないグループ(未装用群)55例と3年以上に渡り補聴器装用を行っているグループ(長期装用群)62例に分けた。
在檢查非配戴組的聽力和認知功能之間的關係時,發現平均聽力閾值和認知功能測試符號數字模式測試(SDMT)的得分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性。此外,當假設 SDMT 分數為 27.3% 或更低表示患有失智症的風險進行分析時發現,平均聽力閾值為 38.75 dBHL 是非配戴組的一個顯著截止值。也就是說,如果不戴耳機的族群對四個音調的平均聽力損失超過4 dBHL,那麼罹患失智症風險的機率就很高。
另一方面,在長期配戴組中,平均聽力閾值與SDMT評分之間沒有發現相關性,可能成為失智症風險因素的平均聽力閾值的截止值也消失了。有研究表明,長期使用助聽器可能會降低因聽力損失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該研究結果揭示了可能成為癡呆症風險因素的聽力水平,希望對平均聽力閾值高於38.75 dBHL的病例提供適當的助聽器治療,有助於預防癡呆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