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波大學醫學與健康科學部副教授山田宏司領導的研究小組成功地定量測量了吃乾糧是否會讓人感到口渴。
吃水分含量低的食物,例如米餅或餅乾,會讓人口渴,吃鹽含量高的食物,例如鯡魚子也會讓人口渴。口渴和飢餓是大腦產生的主觀感覺,但口渴和飢餓是否真的像我們感覺到的發生在我們體內?
在這項研究中,我們透過測量吃乾糧時身體發生的生理變化來發展一種量化口渴的方法。眾所周知,口渴的感覺與血液滲透壓有很好的關係。眾所周知,胃分泌的荷爾蒙生長素釋放肽可以很好地反映飢餓程度。因此,我們使用獼猴(日本獼猴和恒河猴),一種與人類最相似的實驗動物,它們能夠調節自己的飲食習慣,來測量食用乾餅乾(類似於硬餅乾的固體食物)之前和之後血液滲透壓和生長素釋放肽的變化。
結果顯示,四隻猴子吃了餅乾後,血液滲透壓都增加了,反映出口渴。四隻猴子中,有三隻在吃了餅乾之後,體內的生長素釋放肽也減少了,反映出腹部的飽脹感。這些指數的變化與猴子消耗的水量和吃的食物量密切相關,這表明透過測量滲透壓和生長素釋放肽可以量化口渴和飢餓程度的變化。
預期研究成果不僅可用於維持健康,還能用於評估與口渴、飢餓等慾望異常相關的疾病(憂鬱症、多飲症、暴食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