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6/17
從產卵哺乳動物、鴨嘴獸和短喙針鼴的分析中追踪苦味的演變
北海道大學、明治大學、京都大學、阿德萊德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哥本哈根大學等國際合作研究團隊苦嘗“產卵哺乳動物”(單孔),世界上只有兩個群體, Kamonohashi 和 Harimogra. 進行了分析。
據估計,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胚胎與鴨嘴獸和針鼴單孔目動物在 1 億年前(侏羅紀)分道揚鑣。單孔目動物是哺乳動物的成員,但仍保留其祖先“產卵”的特徵,對單孔目動物的研究對於闡明哺乳動物的進化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本課題組將目光聚焦於單孔植物的味道,通過檢測毒物等有害物質,對與食用物質選擇相關的“苦味”進行調查。結果,雖然鴨嘴獸只有7種苦味感受器(人類有26種),但它卻含有一種通用的苦味感受器,可以一次檢測各種苦味物質,發現24種苦味中有18種可以檢測上述使用的物質。另一方面,針鼴只有三個苦味感受器,失去了鴨嘴獸的普遍苦味感受器,發現可檢測到的苦味物質數量很少。
從這個結果可以看出,半水生的鴨嘴獸以水中各種生物為食,利用苦味的感覺進行適當的食物選擇,而陸生螞蟻和白蟻特有的吃針鼴則具有苦味的重要性。可能已經下降,可能只感覺到有限的苦澀。
還發現大多數單孔苦味受體與胚胎哺乳動物的苦味受體TAS2R16密切相關,這些受體通常將植物中含有的有毒糖苷檢測為苦味。也就是說,可以看出,在單孔目和胚胎哺乳動物分化之前,感受苦味藥害的能力就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一直保持到這個世界。
在此研究的基礎上,有望進一步闡明單孔植物味覺功能的演變及其生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