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洋地球科學技術機構、東京大學和日本水產研究教育機構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方法,通過分析水晶體中晶狀體的氮同位素比率來解開“魚類的生活史”。魚的眼球。

 掌握在廣闊的海洋空間中長距離三維移動的魚類“何時何地在哪個海域”並不容易。另一方面,由於氨基酸苯丙氨酸不能在魚體內合成,只能通過攝食獲得,因此分析其氮同位素比值有助於估計攝食歷史。此外,由於每個海域都有自己的氮同位素比,因此對於識別魚類分佈區域也很有用。

 特別是,當魚在卵中時,魚眼球中的晶狀體就開始形成,隨著魚的生長,它會形成像年輪一樣的附加層,並在整個生命中保持不變。這項研究的想法是,通過分析像洋蔥皮一樣剝去晶狀體並收集每個生長層後積累的苯丙氨酸的氮同位素比,可以按時間順序闡明魚類的生活史。

 在本研究中,我們嘗試使用這種方法破譯在三陸海岸採集的約一歲鯖魚幼魚階段的生活史。結果共獲得1層樣品,時間序列氮同位素比值分析表明,幼魚和稚魚在亞熱帶海域(伊豆半島海岸附近)度過幼魚和稚魚階段,氮同位素比值低,隨著生長,氮同位素比值增加,據說恢復了鯖魚向亞北極海域(三陸海域)洄游的典型洄游路線。

 該方法有望成為一種劃時代的工具,能夠以世界上最高的時間分辨率獲取魚類遷徙和攝食歷史等生態信息。由於它可以通過鏡頭應用於多種海洋生物,因此有望在未來的海洋生態研究和漁業資源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

論文信息:[海洋科學前沿] 眼晶狀體氨基酸化合物特異性氮同位素分析作為重建魚類地理和營養歷史的新工具

大學學報在線編輯部

這是大學期刊的在線編輯部。
文章由對大學和教育具有高水平知識和興趣的編輯人員撰寫。